生皆须行路攀爬,但大多未睹圣门便殒命。这并非什么古典文学著作中的句子,而是《空洞骑士:丝之歌》中的一句中文翻译。发售后,这类“伪古文”文本引发了中文玩家的强烈不满。
9月4日,《空洞骑士:丝之歌》正式发售。游戏瞬间涌入超过50万玩家,导致Steam商店页面与支付系统全面崩溃,甚至波及多个平台服务器一度瘫痪。
尽管全球好评率高达91%,但简中区好评率仅有52%,呈现明显的“环中国好评”现象。这一反常情况的根源,正是游戏的简体中文翻译质量。
01 翻译问题,如何激怒中文玩家?
《丝之歌》发售后,中文玩家们很快发现游戏翻译存在严重问题。原本简洁平实的英文原文被翻译得晦涩难懂,充满了文白夹杂的表达方式。
翻译团队选择了过度“文青病”风格,内容让玩家摸不着头脑。比如将“Dear hunter”译为“俏丽的猎手”,任务指令“七钟响时运送:三十节又四奏烟岩”,被玩家调侃“需保送清华才能理解”。
所有NPC对话采用统一的“古风小生”腔调,导致角色个性模糊,与前作细腻的对话设计形成反差。甚至连一贯说话干脆利落的大黄蜂也莫名染上了文绉绉的气质,说出“(我的)气力虽然衰微”这种台词。
02 具体案例,展示翻译问题根源
《丝之歌》中的翻译问题不仅限于风格选择,还涉及到基本语言理解。一位玩家指出:“临别赠礼。我们德鲁伊护符。或者,我的护符?似乎只剩我”。
这句话的合理翻译应该是:“既然要分开,那我送你一个我们德鲁伊的护符,或者说,我的护符?德鲁伊似乎只剩我了”。原翻译不仅省略了逻辑连接词,还缺乏主语和语境支撑,使玩家完全无法理解其本想表达的伤感。
另一个典型例子是:“若你能分享只是,我愿意帮忙。哪里能找到花芯?” 这种语句不仅令人费解,还存在基本用词错误。
03 前作对比,凸显翻译质量差距
玩家对《丝之歌》翻译的不满,部分源于与前作《空洞骑士》的对比。前作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台词,如“我忘记了所有悲剧,所见皆是奇迹”,以朴实无华的表述仍给玩家带来强烈的冲击。
前作翻译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了“信、达、雅”兼备,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,赋予角色生命,让玩家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性格。而《丝之歌》的翻译却所有角色都使用同一种拗口、僵硬、文绉绉的语言方式,严重削弱了剧本的表现力。
04 问题根源,超出简单水平问题
《丝之歌》翻译问题的根源可能比表面看起来更加复杂。游戏本地化工作往往与制作同期进行,译者经常被迫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“盲翻”。
早在六月,一名自称参与翻译的用户“Hertz”在社交平台自曝身份,并发布部分译文内容,就已引发玩家担忧。八月Demo公开后,玩家发现游戏中出现“苔穴”等生硬翻译,进一步加剧质疑。
尽管玩家多次反馈,翻译团队未作正面回应,反而修改签名暗示“不懂勿评”,这种态度引发了玩家愤怒。正式版发售后,玩家发现此前反馈的问题几乎未作修改,导致情绪进一步激化。
05 官方回应,承诺改进翻译质量
面对潮水般的批评,《丝之歌》游戏营销发行负责人Matthew Griffin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已收到玩家反馈,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改进翻译。
Team Cherry的发行营销主管Matthew Griffin也回应称,他们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,并表示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努力改进中文翻译。这一承诺让部分玩家感到欣慰,但更多人持观望态度,等待实际改进效果的到来。
06 翻译灾难,给行业带来的启示
《丝之歌》的翻译问题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,展示了好翻译对游戏体验的重要性。本地化绝不仅仅是语言转换,而是文化转译和再创作。
真正优秀的翻译应当做到“信、达、雅”兼备,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,赋予角色生命,让玩家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性格。该优美的时候优美,该粗俗的时候粗俗,而不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风格。
这次翻车给出的启示就是想要出海游多远,先过语言关。无论是游戏还是影片,译文要忠实原文(信)、通顺明白(达)、选词得体(雅)。
翻译团队已承诺在未来几周内改进中文翻译。
但对于无数已经体验过游戏的中文玩家来说,那段与虫虫们艰难交流的记忆已经形成。
即使文本得到改善,第一印象已经留下。
正在加载评论...